疾病概述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类型。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转移能力强,预后较差。主要发生在皮肤,也可发生在眼部、黏膜等部位。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发病情况:黑色素瘤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0.5-1/10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略有地区差异。肢端型黑色素瘤在亚洲人群中更常见,约占60-70%。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诊断技术提高,发病率有所上升。

可能病因

紫外线暴露

皮肤类型

痣的数量

家族史

既往黑色素瘤史

免疫抑制

年龄因素

化学物质暴露

慢性炎症

遗传易感性

主要症状

早期症状

痣的变化

原有痣的颜色、形状、大小改变

不对称性

痣的两侧不对称

边界不规则

边缘不光滑、锯齿状

颜色不均

多种颜色混合

直径增大

直径超过6mm

进展期症状

溃疡出血

皮损表面溃疡、出血

瘙痒疼痛

局部瘙痒或疼痛

淋巴结肿大

区域淋巴结肿大

卫星结节

原发灶周围出现结节

远处转移症状

肺、肝、脑等器官转移症状

全身症状

乏力、体重下降、发热

诊断方法

皮肤镜检查

观察皮损的微细结构

活组织检查

确诊的金标准

免疫组化

确定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

分子病理检测

BRAF、NRAS等基因突变检测

影像学检查

CT、MRI、PET-CT评估转移

淋巴结活检

前哨淋巴结活检

血清标志物

LDH、S-100等

分期界定

分期系统:AJCC第8版TNM分期系统

0期

原位黑色素瘤

预后:5年生存率>95%

I期

局限性黑色素瘤,厚度<2mm

预后:5年生存率90-95%

II期

局部进展,厚度>2mm或有溃疡

预后:5年生存率65-85%

III期

区域淋巴结转移

预后:5年生存率40-70%

IV期

远处转移

预后:5年生存率15-25%

晟康国际服务机制

多学科团队

黑色素瘤专业团队

  • 皮肤科专家
  • 肿瘤外科医师
  • 肿瘤内科医师
  • 病理科医师
先进诊断技术

精准诊断技术平台

  • 数字化皮肤镜
  • 共聚焦显微镜
  • 分子病理检测
  • 基因突变检测
精准手术治疗

个体化手术方案

  • 前哨淋巴结活检
  • 显微外科技术
  • 皮肤重建术
  • 微创手术
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

  • 靶向治疗
  • 免疫治疗
  • 联合治疗方案
  • 个体化用药
综合康复服务

全面的康复治疗

  • 皮肤护理
  • 功能康复
  • 心理康复
  • 营养支持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 广泛切除术
  • 前哨淋巴结活检
  • 淋巴结清扫术

免疫治疗

晚期黑色素瘤的重要治疗

  • PD-1抑制剂
  • PD-L1抑制剂
  • CTLA-4抑制剂

靶向治疗

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治疗

  • BRAF抑制剂
  • MEK抑制剂
  • c-KIT抑制剂

化疗

传统的全身治疗

  • 达卡巴嗪
  • 替莫唑胺
  • 卡铂联合紫杉醇

放射治疗

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

  • 术后辅助放疗
  • 脑转移放疗
  • 骨转移放疗

预后信息

影响预后的因素:

  • 分期
  • Breslow厚度
  • 溃疡状态
  • 淋巴结转移
  • 远处转移
  • 年龄
  • 性别
  • 原发部位
  • 组织学亚型
  • 基因突变状态